点击这里查看首页

三分靠教学 七分靠沟通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2-12-12 14:59: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因为在我们眼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总是爱调皮、惹麻烦和偷懒的,需要人管理和约束。


  三、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英语老师
  中小学生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有时候乖巧懂事,有时候刁蛮不讲道理。孩子七分是天使,三分是小怪兽,跟他们相处,老师要学会斗智斗勇。教育需要一点智慧的。而在现实教学中,我发现我们英语老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过于简单。下面,就挑几个常见的不当管理方法说一说。
  1.要看起来就像一个英语老师。
  教师的外表和气质肯定少不了一点书生气。英语老师教授英语和传播西方文化,最好还要有一点“洋气”.西方政治家竞选时,竞选人的幕后策划班子里,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之一就是形象设计师,其主要工作是要让竞选人看起来就像是个能胜任领袖职位的人。
  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奇怪而不理智的现象:愿意对形象好的人另眼相待或者照他们的话去做事情。这样做,有时候是出于利益考虑,但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行为,他们就是愿意这样做而已。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心智都不成熟,更易趋喜欢形象好、有点气质的英语老师。
  很多时候,人的外表形象和气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和模仿的。英语有句名言,你可以先模仿着朝“那个样子”努力,时间一久,你就会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了(Fake it unitl you make it)。
  这里“Fake it”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要注意外表形象和言行举止;二是,老师要修身养性,多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
  2.不做一个“祈使句”老师。
  先看一个妈妈晚上如何哄小孩睡觉:
  A妈妈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了!”这种命令式的祈使句往往不见成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眼睛睁的老大。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我们都知道,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这种句子听上去,有的生硬,冷冰冰的。这就是为什么A妈妈哄小孩睡觉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样,在我们英语老师与学生的口头交流中,也存在着大量类似于“Don't forget…”的祈使句。很多时候,这些祈使句式的指令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再看B妈妈哄小孩入睡的方法:
  B妈妈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B妈妈故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过了不久,小孩就睡着了。
  从这两个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我们英语教师要学会把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学英语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在心理学课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某州一个老人被这样一个事情困扰着,他屋后不远处堆放着一些空油桶,每天午后一群小男孩会来此聚会,他们边唱歌边敲打这些油桶不亦乐乎,周围人的午休被打扰了,老人也不例外,也有人劝说小男孩们小声点,可是他们更加猖狂的敲打,况且又不违法犯罪,大家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于是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天,他和小男孩们聊天:你们的歌唱的好,桶敲的也好听,我很欣赏,来,我给你们每人支付10美元,明天下午你们准时来这里唱歌敲桶好吗?小男孩们开心极了,居然自己的胡闹还有傻帽欣赏,还支付报酬,于是第二天他们按时来了,老人也支付了报酬。
  一连几天之后,老人说:我手头有点紧,只能每人支付5美元,你们愿意来吗?小男孩们虽然不高兴,但是既然是有报酬何乐不为呢?一些人甩袖不干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坚持工作,这次,他们的歌声和敲击声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响亮了,既然钱少了,谁还卖力敲啊!过了一阵,老人苦着脸对小男孩们说:我没有钱了,可是我非常希望你们能再继续为我表演好吗?结果,第二天小男孩们全都失踪了。
  老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踢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10美元钱的刺激踢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金钱,直至最终斩断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也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故事里的“油桶”就是英语,老人就是我们教师,越来越少的美元就是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英语时,孩子们对这门异国的语言充满了好奇,都想上去“踢一踢”,这种主动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乐此不疲,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怕疼。但是,当我们老师像那个老人一样,做了两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其一,用成绩的高低和名次的先后,鞭策激励孩子努力。这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望,取代了孩子们在学习英语中本身所具有的乐趣。
  其二,孩子在小学时,英语考试还能得100分,进了初中后,只能得80多分,等最后到了高中,只剩下60多分了,面对越来越少的“钱”,孩子们能不逃之夭夭吗?
  四、一起“寻找第六阶段”
  当前,英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要关系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不受学生爱戴,害怕课堂秩序失控,害怕学生不认真听讲,害怕成绩低而在同事面前丢脸。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不知不觉的就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学生的头上。于是,出于害怕挨批,学生才去背单词,尊敬老师或遵守纪律。
  美国心理学科尔伯格 [1][⑤],提出了“道德发展六阶段”.雷夫?艾斯奎斯认为,“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学业和道德成长的路线图。他还用通俗易懂的六句话,巧妙地概括出在这六个阶段中孩子的主要特征,并且成功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

相关文章
·如何原创命题07-18
·在实践中探索预习作业布置的有效性04-17
·高考孩子最不希望听到的十大忌语04-13
·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12-10
·高中也教音标04-20
·论高中“英语角”活动的原则08-02
·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策略研究05-23
·高中英语中的代词照应与阅读理解11-08
·老生常谈话背诵10-23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12-09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