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与研的和谐共生点 |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查看次数: |
||||||||||||||||||||||||||||
温馨提示:双击屏幕可以自动滚屏,点击可以停止。电脑和手机访问效果相同 |
||||||||||||||||||||||||||||
内容提要: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http://zshunj.cn | ||||||||||||||||||||||||||||
|
||||||||||||||||||||||||||||
要想克服目前学校存在“能研不能教,能教不能研”的问题,关键就要找准“教”与“研”的和谐共生点。 研究的灵感来自教学实践 【案例1】早在1988年,鲁彦的《听潮》就被选入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4册。当时,课本和教参对该课的中心思想都一致表述为“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在一次教学中,当笔者照搬教参对其中心加以解析后,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既然课文是为了歌颂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力量,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落潮时大海的平静和温柔呢?这样写与主题有何关系?”我无法自圆其说,“被迫”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理解本课的中心应该把大海落潮和涨潮的描写联系起来考虑,去体味课文所揭示的社会和人生哲理。 结果这一过程成了这堂课的亮点,笔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鲁彦的生平资料,寻找选文的出处及众多评论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课本和教参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失之偏颇。于是撰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听潮>主题的一些思考》的研究文章,刊登于《语文学习》杂志,后来在该刊还引发了一场争鸣。 这个案例让我体会到,教研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只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发现有价值的做法并深入思考,就会捕捉到教学研究的灵感,找到研究的主题。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 教学科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归宿。因此,只有把教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等,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真正成为他们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共同追求。 |
||||||||||||||||||||||||||||
·上一条:高考孩子最不希望听到的十 ·下一条: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 | ||||||||||||||||||||||||||||
|
||||||||||||||||||||||||||||
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