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查看首页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09-09-16 17:02: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http://zshunj.cn


   教师:上课也是“上学”

  “启发引导,做最优秀的学习者”。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给教师重新定位,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学者”,即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
  教务处主任曹民山说,让老师们做学习者,改变了过去教师的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唤醒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追求,增强了工作幸福感。
  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课堂的根本变化。
  王雪钰老师说,以前的课堂是教师的“单口相声”,现在是“三句半”,三句是学生,那说在“点子”上的半句是老师。
  樊庆勇老师形象地说,以前上课是教师揪着学生的头发“硬拔”,现在是给了学生一把“梯子”;以前上课是对老师“嗓子”要求高,现在是对“脑袋”要求高了。
  他们出台了与众不同的课堂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师生相长来评价教学效绩。让学生敢问,敢说,敢上黑板展示,敢下桌讨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智慧火花的迸溅和灵感的生成,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注意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人数和密度,力争人人参与。
  他们的高效课堂从教师传统的一言堂变成了百家鸣,教师由传授者变成了策划者,由单纯的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学生的学习也由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变死记硬背为体验感悟,从而实现了课堂根本性的变革。
  兖州一中同时建立了关于高效课堂的“体验性学习”、“激励性评价”、“即时化管理”机制。在他们的课堂上,师亦生,生即师,师生相长,教师上课也是“上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激荡和交流中,教师作为“首席学习者”,成为全班最优秀的学习者。
  地理老师梁忠说,以前在讲述“喀斯特地貌形成”时,连教材也一致认为是由可溶性的碳酸盐形成的,可一个学生却改变了这个结论,他通过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加拿大有一片喀斯特地貌恰恰是硫酸盐“微溶”形成的。梁老师说,是学生丰富了他的知识,也成了他学习的“伙伴”。
  解放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杜校长说,这种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教学方式,在兖州一中被叫做“与泰森合作打败泰森”,“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相关文章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01-28
·英语教学理念及诠释05-18
·高中英语课程具体目标、六要素、三大主题、三十二语境08-18
·英语课程性质、学科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01-24
·高考英语中考查的“高阶思维”到底是什么?12-19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杜郎口“10+35”教学模式06-08
·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06-11
·“五有四度”评课方法07-25
·王蔷教授解析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内容12-17
·课堂教学九问09-18
最新文章
·“整本书阅读”的五种基本策略04-15
·高考英语中考查的“高阶思维”到底是什么?12-19
·新课标的分析框架——阅读《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11-13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5个特征04-13
·【新课标专题】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的“五个一”11-21
·大单元教学——是何?为何?何为?09-09
·高中英语课程具体目标、六要素、三大主题、三十二语08-18
·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22条知识清单12-15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07-24
·英语课程性质、学科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01-24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