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好老师
发布时间:2017-10-26 11:50: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控制合适本质上是提高教师读懂教材的能力,通过两次备课,读懂了学生,既读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学生在哪里的教师是良师,更是恩师。

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

——冯恩洪

作者简介:

冯恩洪,上海市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好课堂项目办公室主任。


假如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基本的组成细胞就是课堂。今天的课堂决定20年后中国的命运。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由大约16800节课构成,因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

2017年端午节前,我在中国大地上累计听了4842节课。其中不乏学生敢于参与、乐于表达、活力四射,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好课。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这样的课堂变化催人奋起,令人振奋,然而更多的家常课却引起我的深思。

在大量听课的基础上,我深刻感受到,在对课堂的认识和把握这个要害问题上,我们尚欠火候。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坦率地说,我们的师范教育接地气不足,给学生的是很多教育的原理,而围绕上好一节课的实践能力,师范大学重在方向的引领,缺乏能力的训练。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进入了教无定法的认识误区。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

教无定法在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毋庸置疑是对的。然而一个师范生由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不是跳过教有常法探索教无定法的过程,而是先要走进教有常法,然后淡出常法,才能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

当教的常法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这样的老师就具备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基础和潜质了。

对课堂常法进行彻底的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苦恼的深渊。

1、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

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中国的课堂教学,书本中心的味道很浓,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

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

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实践证明,这也是妨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现在回忆起来,几年前,美国人在教育网站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就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退休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让孩子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收获幸福人生,和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一样还是不一样?

上千万个美国家庭卷入这场讨论。他们的选择结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时代。

美国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正确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变革能力。

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人的幸福人生离不开这几种能力,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场讨论启示我们:教育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

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绝对不能学问越高离课堂越远,职务越高离课堂越远,那是教育发展的误区。

2、三个要素决定一节课是否能上好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承担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重任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口众多却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陷入了误区。

承担人力资源重任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

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

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文章
·你上好讲评课了吗?03-13
·英语课后:学好英语需要的就是高效重复09-16
·教师怎样自评一节课 03-19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01-12
·教师必须要解好五个不等式02-22
·Word 文档排版有道:我是这样排版的09-09
·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09-30
·教师,可学这十种动物精神!06-25
·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08-23
·激活课堂教学 培养参与意识06-04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