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11-17 10:06: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顺学生之“天性”,循教学之规律,还学生以宽松自由、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扬州中学西区校   孙全圣

    摘要: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成功的英语教学如同郭橐驼种树,需要“有所为”,“有所为”于设疑启思、感情鼓励,激发学生用英语去“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也需要注意“有所不为”,“不为”于过度管理、急于求成。顺学生之“天性”,循教学之规律,还学生以宽松自由、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不为与有为 科学与艺术 以任务激“趣”  以情激“趣” 以疑激“趣”

    一、 引言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英语教学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有所为”,也需要“有所不为”;有时候,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凡事都得有个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可能就会转化为谬误。反思自己十多年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经历,我的感悟之一就是:有时我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太大了,潜意识中总是要求学生做到按我的意愿整课地认真听讲、不厌其烦地练题、不加选择地背书默写……以至对学生讲得太多、管得太过!而对自己想法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反思太少,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也相当缺乏。教学中不能只是要求出发点好、做得多、干得累就感觉问心无愧。也许我们应从一篇古文来一个类比思考。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以种树为业、名叫郭橐驼的人,虽然是个驼背,但因为善于种树却被当时长安地区豪富人家争着请去,养在家中。经他栽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并且棵棵茂盛高大,结果早,产量高。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仿效学习,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人问他原因,他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只不过注意顺应树的自然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自由发展罢了。大凡树木生长的本性是:它的根要得到舒展,给它的培土必须平稳,移栽时要保留树根周围的旧土┄┄栽种时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栽好后就要搁置在那儿,像把它遗弃一样,这样它的天性就能够保全,就能够得到自由发展了。而其他人种树,培土时不是太过分就是不够量;栽完后又常常不放心,要么爱得过于殷切,早上看看晚上抚摩,要么轻举妄动,摇根以试土之松紧,破皮以验树之死活。就这样,树木的天性一天天丧失。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其实是把它当仇敌一样看待。所以他们种树总比不上他。

    我们教学不也正如郭橐驼种树的道理吗?教学和种树一样,都得“顺其天性”、“有所不为”;同时又要适时、适地、适度地“有所为”,也就是按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办事,达到成功教学,有所作为。如果我们教育者过多过大地估计了自己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然天性”,只是讲责任感和出发点,任凭自己主观意识去多抓严管,就难免干扰学生、抑制学生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成功的教学必须“有所不为”

    为什么我们可以“有所不为”?

    因为每个学生骨子里都有积极向上的天性。学生并没有我们有时想像的那么糟糕,学生并非全靠了我们的调教才开始积极向上,事实上他们本来就是有着探求知识、奋发向上的天性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罢了。小树都努力向深处扎根以汲取营养、努力向上以争取阳光,同样,小孩子就如同小树一样,有谁不曾羡慕有知识有才干、渴望学习呢?

    为什么有时我们必须“有所不为”?

    树木的根需要舒展,学生的学习则需要宽松自由的、有人文关怀的环境;树木培土时要求平稳,学生的习惯养成则需要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已经在饶有兴趣地自学了,我们为师的就不要不顾个性差异地强求行动一致,让不同的学生跟着我们亦步亦趋,比如为了听起来整齐划一而要求全班学生跟我读、跟磁带读等等;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来做,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不要什么事都是老师做,比如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来绘画、表演、甚至讲课,往往比我们自己绘画、表演、讲解效果好。只有这样才遵循了教育规律,如同种树时的道理:“栽好后就要搁置在那儿,像把它遗弃一样”,“这样它的天性就能够保全,就能够得到自由发展了。”

    诚然,学生学习英语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与帮助,但说到底我们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学生的“最高统治者”,在火候未到之时予以帮助,效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招致学生的逆反。所以我们不能只讲出发点正确而任由自己为所欲为,必须“有所不为”。一切帮助要适时、适度,还要方式适当,一切帮助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学生渴望老师的欣赏,依赖师长的鼓励;学习中追求趣味性,生活中期盼多姿多彩。树有高矮粗细之分,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就拿人的智力发展来说吧,人是各有侧重的,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象爱因斯坦、达?芬奇、莫扎特;也不能要求爱因斯坦成为达???芬奇,莫扎特成为爱因斯坦。我们要发现孩子的不同智力潜能加以引导,促使其发展特长。还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一时之性。谁都有过做得不足而出点洋相的经历,谁都难免有出点差错、犯下过错的时候。因此我得顺应这些天性而要求自己学会欣赏,给学生以成功愉悦的体验;学会呵护,用机智巧妙保护学生的自尊;学会科学设疑,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会沟通,让学生理解、配合、帮助我这个老师,甚至直接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学生渴望在学习中得到热情的帮助、及时的辅导,学生都向往长大、渴望成就自己。我们教师的作用虽然大,但也只能是“有所为”在细心地发现和小心地呵护学生心头向上的火苗,用热情的态度和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方式方法为燃料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心头的学习之火越燃越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其实也是说明了教师要“有所不为”。

    三、成功的教学需要“有所为”

    (一)“有所为”于科学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反思,我越来越多地领悟了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教主要在于激发、引领等艺术化的手段而不是“灌”。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 、“促进者”、 “合作者”、 “咨询者”、 “参与者”、 “引导者”、 “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有了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本人在十七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我推崇科学设疑,以疑激“趣”。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观点,我觉得学英语时识记和背诵当然必需,但“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据第二位”,主要的智慧努力“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唯一的能源就是学生在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创造的欢乐,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源泉。做教师就要不断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的疑问,要在疑问中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去“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所以,我觉得,在科学设疑的前提下,以疑激“趣”法是诸多方法中最根本、最和谐、最具长效的方法。疑能生趣,疑能启思。得当地运用以疑激“趣”,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成为来自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把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乐学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从而也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思维乐趣的精神家园。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以疑激趣”的尝试呢?

    1、从浅层次上讲,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在一堂课的课前热身、课上导入等环节以及课后拓展等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尝试以疑激“趣”。

    课前,不直接告诉学生当天的热身节目,而是用类似这样的问题问他们:“What are we going to do ? Can you guess?”让他们先猜几下,然后才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等,活跃气氛。其间可联系学生生活多次设问,以此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导入新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时事新闻设置几个悬念吸引学生,或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Book 3, Unit16 “The football match ” 的课文前,不妨先抛开上课的事,故意“跑题”一下,谈谈有关中国男足的新闻报道以及自己的感受,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to watch TV programmes about Chinese football players?” “Why not?”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中国男足屡战屡败的原因,然后话题一转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should we study?”指出:我们可不能在学习中“踢假球”!类似这样的提问,紧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既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又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导出了兴趣,导出了活力。

    教学过程中,比如教单词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问:“What’s this?” It’s a football. football、football再重复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在教思维。我们还可进行“Guess ”游戏,比如复习bell,football,pen, book,car,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秘密放到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着袋子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句型问: T:What’s in my bag?学生猜后回答(宜单人进行) S:It’s a football. 如果答不对,就说 T:No,it isn’t .接着问另一个学生。 T:What’s it?学生猜答 S:It’s a book .猜对了,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 T:Yes,you’re right.(如果学了clever 还可进一步说 T:You are very clever!)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而且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于。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其间可联系学生生活多多设问,以疑激“趣”。这样就会把教材用活,学生学得兴趣浓,效果必然好。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是有效实现以疑激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之“疑”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课堂教学,就好比是种树的郭橐驼“顺应树的自然天性,栽好后就把树搁置在那儿,像把它遗弃一样,使它的天性能够保全,能够得到自由发展”那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外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此,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下课前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保持动力,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知识,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2、从深层次上说,要做到科学地设定疑问、适时适地提出疑问、成功地激发学生思考,我认为自己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那样,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并尽可能广泛、深入地“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了解生活,逐步使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由10比1变到20比1、50比1以至更多。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做到课上讲解时“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思路不是放在教材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始终针对学生的心讲话,用一个接一个的关键性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上。而教得如此灵活、如此深刻,必将使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使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生成,并使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后以至一生!

    (二)“有所为”于以情激趣,注重育人艺术。

    人是感情动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外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难有学生的乐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离不开以情激“趣”。

    以情激“趣”,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上课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课堂上,如果教师情绪不好,缺少热情,则教学气氛死板,学生冷漠、不热心;教师采取独裁作风,以势压人,学生有的抵触有的产生恐惧、怯懦心理及不安全感,导致兴趣缺失,思维迟钝,降低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心境愉快,表情和蔼,动作亲切,就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和浓烈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艺术”海洋里畅游,使师生间情感交融,产生共鸣。

    其次,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应该使人感到愉快。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学生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而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份、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鼓励学生,并注意在课内外细心地观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要向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耐心地倾听学生,知道他们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等,然后“动之以情”,以情激“趣”。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无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有人说,一个伟人和一只小狗走在一起,恐怕“小狗”比“伟人”更受孩子欢迎。所以我们应以孩子的心理为出发点,引导他们去感知生活、观察世界。这样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最佳的、充满情趣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若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统一学生的认知世界,彼此都会索然无味。教学又是一门科学,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达到在原有的起点上取得切合自己的实际的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还有,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情感教育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词藻,要靠自己身体力行,以真心才能换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教师要做严格要求自己的典范,要向对待自己的孩子的问题一样不忘从教者自身找原因,作教学反思,精心选择教法,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技术,考虑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采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学生的各种特点因时代、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黑板、实物、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充分利用好它们。 学习必须有动机,动机促进兴趣,兴趣激励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

    当然热爱学生、以情激“趣”也需要注意适时、适当。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由“学会”到“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之一。例如:对话教学,老师可先带学生共同操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还可以让他们表演小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技能。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使学生和教师协调一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 小结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要“有所为”于顺应学生的“天性”,适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以情动人、用疑问激“趣”、在任务中激“趣”、在训练中鼓励、在困难时帮助,让“动之以情”先于“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让自动先于被动,让动作先于意识,让形象先于抽象,并在课堂教学中辅以竞争、猜测、模仿、替换等方法,使教学富有乐趣;也要“有所不为”,避免出现一厢情愿而令人讨厌的老生常谈、空洞说教、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等等现象。

    郭橐驮“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看似“少为”甚至有时“不为”而使树木渐渐变得茂盛高大,我们也应顺学生之“天性”,注意“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育人于无痕之中,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巧妙地激发学生、理性适度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无锡教育》2005年第8期、第9期

    2《教改与科研》2005年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4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6《TBLT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年

    7《长春市初中英语新课程培训资料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

    8《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9《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案例与评价示例》

    10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戚长福等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郑和钧等著:《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章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阅读12-03
·关于虚拟现实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05-17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11-17
·词,句,篇和写作技巧----谈谈英语基础写作中的错误及建议06-01
·老生常谈话背诵10-23
·英语课堂教学探讨08-18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多元化转换角色之浅见10-22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导、读、练”——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初探10-19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10-20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方法04-11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