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课堂为什么难得一见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7-02-15 23:12: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读过《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立刻觉得这是一篇难得的直面课堂教学的好文章。

读过《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立刻觉得这是一篇难得的直面课堂教学的好文章。

文中的执教者蔡老师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课上得洋洋洒洒,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老师和学生双方都真正地打开了自己,在自由的尺度上可以说远非一般的作秀课所能比拟。这堂课并未直接解决多少问题,但这种人人踊跃参与的情形,就足以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节开放而真实的课,也是难得的课。但蔡老师却对听课的局长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谁会真正任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为了一个看似无关要紧的问题无节制地讨论?谁敢这么上课?这一问,使众人无言以对,也让局长的赞赏难以落地。这的确发人深省。

试想,同样是这节课,如果不是局长突然推门听课,而是专家组织众人观摩,蔡老师事先做了精心打磨,尽管依然沿用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上法,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抑或也能把学生煽动起来,获得专家的赞许。但两者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有很多包装作秀的成分。如果教师担心完不成任务,不敢放开讲,学生也没有较多的自由讨论机会,师生都只能在预设的轨道内运转。我们不妨继续追问,这种浅层低效的课完成了任务又有何益,完不成任务又有何损?

时下表演类型的课比比皆是,大有市场,而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却少有人叫好。为什么教师宁愿上作秀的表演课,而不敢上真实、自由、灵活开放的课?这是僵化规定教学目标的结果,也是很多教师本身学科知识或者教学经验储备不足、缺乏自信、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的心理使然。现在,各地都在改革中高考制度,相应也在改变以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改变答案唯一的机械命题方式和思维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上述一些能力属于素养范畴,不太容易简单量化考核,有的甚至没有现成答案,所以一些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和思维方式的僵化将面临严峻考验。

笔者觉得,任何科目、任何版本的教材都只是载体,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持久保持对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兴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和审美观,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与世界对接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中小学课堂,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上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也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赶时间,像百米冲刺,紧张兮兮,气喘吁吁;更没有必要精准到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上面这些貌似科学的教法其实是反科学的,因为无论书本知识、客观世界,还是人的认知进程和思维发展过程,并不是都有精准模型的,孩子的心中也根本无需这些所谓的“精准”答案。

让清新自由、开放独特的原生态课堂成为常态,需要改革的勇气,更需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

(作者:韦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

这是个很平常的星期一,但在求是中学发生了很不平常的事。

教育局长的“突然袭击”

上午第二节课快下的时候,一辆面包车开进了校门。王校长感到有点异常,赶忙迎上前来。从车上走下一行人,为首的是市教育局的周局长。周局长握着王校长的手,直接说明来意:“今天来看看大家,还想听听课。”

王校长诚惶诚恐。像求是中学这样偏远的乡村初中,市局一号领导亲自前来巡视,实在少见;更重要的是,领导“还想听听课”。听什么课?想听什么模式的课?仓促之时由谁来执教?王校长毫无思想准备,大家也毫无思想准备啊!

王校长额头沁出一层细汗。还没等王校长回过神来,周局长来到教导处的课程总表前,指着初一(3)班的语文课说:“就先到这个班听听吧!”王校长只有点头的份儿了。教导主任赶忙来到一位老教师跟前:“局长说了,现在就听你的课。你赶快准备!”按照以往惯例,像这种门面课,通常都是学科带头人或名牌老师的差事。像蔡老师这样暑假一到就赋闲回家的角色,只有观摩学习的份儿。现在一下子成了唱主角的,谁也没想到,蔡老师自己更没想到。不过蔡老师倒是不慌不忙,坦然笑笑:“上就上呗,反正我不会上花架子课。”这话可不怎么中听。

校长陪着来宾们走进蔡老师的课堂。

乡下孩子毕竟少见世面,加之又毫无思想准备,见这么多大人物拥了进来,着实有些紧张不安。蔡老师笑了笑:“别怕别怕,这些领导和我们一样,嘴巴喜欢说话吃饭,眼晴喜欢看书看电视。今天他们是来看看你们是怎样学习的,没啥可怕的。”大人物笑了,小人物也乐了。

经典课文的“另类”上法

蔡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行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可是经典课文啊!

教室里有点乱了。学生自然而然分成若干小组,各自摊开预习笔记,互阅互查。蔡老师在行间径自踱步,看看听听。我很担心,这种上课模式能否奏效。课后我问他,他笑笑:“你是说,我为什么不先讲课?新编教材最大的优点是每遍课文都有‘阅读重点’,都有‘预习’提示,课后都有‘思考和练习’。编书的人把学生自学的拐棍都交给学生了,还用得着我啰唆吗?况且我的学生都有了自习的习惯。我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点拨提示。”

这种自学讨论的模式,报纸电视台早有介绍,很新鲜,我们也学习模仿过,但终究是一阵风,结果不是冷场,就是乱糟糟,只好还是老师讲学生听。

但是今天这堂课始终热烈,有的比赛背诵“雪地捕鸟”那一段,有的开讲“美女蛇”的故事,有的分析百草园的写景特色……而且多有争论。其中有几处争论很有意思。

有个同学走上黑板写下“渊博”这个词,问大家:这里的“渊”是“深”的意思,还是“深水”的意思?这里的“博”是“多”的意思,还是“取得”的意思?大家争论不休,但无法得到共同认可的结论。终于静下来,众目睽睽等待蔡老师的“标准”答案。蔡老师笑了笑:“这标准答案我们还是到《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吧。那里有许多这两个字的联词,你们认真推敲品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你们就知道了。于是大家赶忙翻《现代汉语词典》,赶快翻书……

蔡老师忽然停下脚步转身来到一个学生身边:“你刚才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站起来跟大家说说。”那同学有点发慌:“我是随便说说的。”蔡老师说:“我就喜欢听你们随便说说。”那位学生这次不随便了,说得很认真:“我是说,这‘美女蛇’的故事虽然惊险有趣,但不好,它宣传封建迷信。”顿时大家都来了兴趣。很快有人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怎么会宣传封建迷信呢?有人又翻《现代汉语词典》了,他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封建”,什么是“迷信”。但还是有人认为这是在让人“信仰神仙鬼怪”,这古庙,这老和尚,还有那美女蛇,就是证据。这时蔡老师问道:“《西游记》大家看过吗?有不少人看了。那里不是有许多神魔鬼怪吗?那里有孙悟空,有白骨精,难道吴承恩也在宣传封建迷信?”大家眼睛一亮,有的还拍拍脑袋:对呀!这老和尚便是孙悟空的化身……

这时一个文弱的女生怯怯地站了起来,声音虽然细小,但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我想了好久还是不明白,这学校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三味’是哪三味?”教室里一下寂静下来。这问题虽然简单,但谁也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心猛地一阵紧缩,这下子蔡老头儿要“挂黑板”了!果然蔡老师被这一“军”“将”住了。但他稍愣一下便镇静如常,他说:“说老实话,这篇课文我教了好多遍,但在备课时从来没想到这个问题。而今天这问题被薛琴同学发现了,说明她读书认真仔细,研究问题能打破沙锅探到底,值得我学习,也值得大家学习。”蔡老师鼓掌,学生鼓掌更起劲,听课的也不自觉地鼓起掌来。薛琴涨红了脸,幸福地埋下头。

品读教学改革的“三味”

蔡老师在板书中的“三味”下画了一道红杠,说:“看来,为何叫三味书屋,这三味是哪三味,韶兴人一定知道,鲁迅也一定知道,只是现在我们无法向他们请教。但我认为这‘三味’必有三味的来头。”

一个性急的学生嚷开了:“什么味也没有,要是硬说有味,我感到只有枯燥无味!”学生们乐了,有的还拍桌子。

蔡老师眼睛一亮:“对呀!这枯燥无味不也是一味吗?请同学们找找这屋里有哪些枯燥无味。”学生兴趣来了,终于有人发现了“新大陆”:

 “这里不唱歌不打球,没电视没电脑。”

 “连到小园赏梅花寻蝉蜕老师都不让去。”

 “这里一天到晚光是读书、习字、听课,无聊,连梅花鹿也躺在古树下睡觉。”

 “还是百草园里好,有人讲故事,雪地能捕鸟……”

……

有个学生故作神秘:“我还尝到这里有苦味!”

苦味?大家很惊奇。

他说:“以前的老师告诉我,鲁迅也是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后来家里的房子也卖了。后来穷得连他的画儿也卖给他的同窗了!我们比鲁迅小时候幸福多了!”大家点头。

有个学生没举手就站了起来,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一看便知是个调皮捣蛋鬼,他做了个鬼脸:“这屋里我还闻到一股怪味,一股怪里怪气的味!”大家被逗乐了,“你们不信?这寿老先生不仅连学生读的课文都不讲,光叫硬读死背,连学生提的问题都不讲,怪不?可是我们的老师就喜欢讲,堂堂课讲,连自修课也讲,节假日都讲。”同学们被逗笑了,但我们笑不起来。我发现局长在皱眉头。

蔡老师踱了几步,突然眉开眼笑了:“同学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王皓同学发现的这个‘怪味’。”王皓同学吃惊地瞪圆了眼睛,“课文中描述的课堂情景其实就是私塾教学的基本状况,这不是寿老先生个人的错。我小时候也念过几天私塾,对这情况一点也不陌生。后来当先生了,觉得在课堂上应当多讲,讲得越深越透越好,越详细越好,不知不觉中把你们当成录音器了。

 “现在提倡创新学习。今天这堂课就是实验。传统教学也不是一无是处,这读书背书还是需要的,就像今天这堂课,如果你们课前不认真研读课文,这课上能研究探讨这么多问题吗?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既要能钻进课本中去,更要能从课本中钻出来。这样一来,你们既是课堂的主人,又是书的主人了。我想,如果鲁迅先生的在天之灵见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教室后面响起一阵掌声,同学们也掌声不断。

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正要开口,下课铃声响了,蔡老师招招手:“看来这三味书屋还不止这三味,下一堂课我们继续品味吧。”

大家走出教室,局长走上前来,双手紧握蔡老师的手,乐呵呵地说:“生姜还是老的辣啊!这些日子我们听了不少课,今天又听了您的课,我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在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

蔡老师想了一想,微笑了,慢慢摇头:“我们的教育要想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谈何容易!”

局长愣了一下:“为什么?”

 “恕我直言,像刚才这堂课,看来学生是蛮喜欢的,可是有几个老师敢这样上?”局长坦诚请教:“为什么不敢?”

 “你是专搞教育的,想必心里清楚:现在这铺天盖地的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会让学生研究思考像‘三味书屋有哪三味’这种类型的问题吗?为了分数,为了应对考试,什么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什么素质修养的磨砺,等等,只好靠边站了!”

操场上热火朝天,学生们龙腾虎跃,大家看了,感慨良多,但又不知从哪里说起,但大家的表情和眼神传递了至少以下两个信息:

    一个是“!”一个是“?”
 

(作者崔恒泽系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许河中学退休教师)


相关文章
·学习成绩好坏在于学习习惯不同11-29
·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教研现场会纪要10-21
·重视英语作业批语07-18
·高三英语复习中的失误和思考12-09
·学校常态的教育价值03-17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10-28
·好老师一定是自己栽培自己10-27
·看看特级教师是怎么上课的——11-09
·教育写作的“11345”秘诀10-27
·教育是什么?听大师们怎么说04-02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