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本真状态:活在学生的评价中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发布时间:2016-01-07 13:53: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而处在“非教师状态”的、活在自我世界中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需求、不在意学生的评价,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最重要的是修炼一种状态,好的教师,呈现一种“教师状态”,站在那里就是教育。教师本真状态,即教师的职业聚集态,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应具有和体现的教育形态。教师这个职业是依靠学生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状态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教师存活在学生的评价中。教师既要有形地“教人”,也要无形地“化人”。当个体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从关注个人阶段,发展到关注教学阶段,再到关注学生阶段,表明其已进入“教师本真状态”,表明该教师走向了教育的“儿童立场”。而处在“非教师状态”的、活在自我世界中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需求、不在意学生的评价,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积极精神状态:植美好于心灵

积极精神状态,是指一种心气和心劲、信念和信心,是一种能够感召人、带动人的人格魅力。个体的精神状态是其内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外化,是个体理想与人生信条的体现,是个体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延伸。所以,培养并提升良好的精神状态关键在于坚定信念和信心、加强修养、净化心灵,在于不断学习、进取并充实自己。教师的精神状态,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提升个人影响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条件。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更是对学生、对教育、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教育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活动,教师的精神状态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活在学生评价中的教师的精神状态,秉承“人有家财万贯,我有桃李三千”的精神追求,练就和学生用同一个鼻孔呼吸、用同一颗心感动,在学生心灵中栽种美好,使他们拥有一颗乐观向上、充满爱与责任感的人文之心。这就要求教师不时弯下腰来,用学生的眼睛看他们的世界,用学生的高度肯定他们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长时间地做孩子们的朋友,做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展开心与心的对话。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跟孩子在精神上经常接触,有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培养跟孩子共有的兴趣、爱好,跟他们共同成长,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彼此共同协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评价教师是无功利性、朴素的、本源性的,具有人文性。心态决定状态,与学生交往、沟通,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当教师无法改变学生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己的眼界。尽管当前社会,在我国教师职业还不能成为人们理想中的工作,但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去发掘工作过程中的活力、热情和创造力。在学生面前,或许教师都是“戴高乐”,被学生戴上“高帽”就是职业的最大快乐。我在学生中,学生在我中。活在学生评价中的教师,呈现快乐、积极的精神状态,用自己的爱心、热情点燃学生心灵中“待燃”的火把,用知识、智慧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完善生存状态:润生命之根基

活在学生评价中的教师是一种职业生存理念。陶行知认为,教育因大众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存在。在生存哲学中,学生是生成着的存在,是不断超越的存在。个体学生要依赖外部的生存环境不断生长和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环境的依存。“生存乃是自身存在,它跟它自己发生关系并在其自身中与超越存在发生着关系,它知道它自己是由超越存在所给予,并且以超越存在为根据的。”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都是生存化的。教师职业生存的基础、条件都与学生有关,教师注定被捆绑在学生身上,这就是他的“根”,没有学生的教师会感觉到生存的“无根性”,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学生的要求和其对自己的评价,设计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并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师心态,保持自己的教师本真状态,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当下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具有个人荣誉的易失性的特点,这让教师在面对他人,包括学生的评价时不仅心中生出许多的谦虚和谦卑,而且努力保证学生教育利益最大化,这是教师职业生存的前提。在国外,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11417日报道,英国牛津的查韦尔中学让学生来聘用教师,认为获得学生好评对于教师很重要,同时可以找到理想的教师,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从国内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该法条的宗旨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权的宪法权利。所以说学生受教育权是其基本需求和现实需要,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是其成为一个理性人和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前提条件。受教育权是青少年学生实现基本需要和完成未来作为成人的准备的基本权利。从实际情况看,学生从知识、心理、身体、生活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相对于成年人而言,都处于弱势地位,自主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各种权利容易受到侵犯。基于上述现实的需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通过法律对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进行郑重宣明或专项立法予以保障。学生在教育“保护”过程中的中心位置,必然要求教师在行使教育权的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各项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这是对教师本真状态的维持。

三、提升专业状态:适学生之共升

一位同事在回忆朱自清的教学生涯时写道:“朱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作大事对待,哪怕上的是很熟的教材,在上课之前,他还是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一边走上课堂,一边还是十分的紧张。”以朱自清的学识能力、业务素质,教学应是驾轻就熟、易如反掌的平常事情,但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学生的责任感总是让先生“十分紧张”。面对教室里一双双求真、求善、求美的纯洁的眼神,总是让朱自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坚决杜绝因自己“失之毫厘”而致学生“谬以千里”的情况出现。朱自清可谓在研究与适应学生中,呈现教师的专业状态,保持十足的教师状态。

学生是教师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伙伴,教师的专业活动或直接、或间接地面向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故事、不知晓学生的现状、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便不可能有效地影响学生。从长远来看,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影响力,而是表现为主动参与问题情景,与学生形成活跃、和谐的伙伴关系,并且具有反思实践知识的能力。教师专业需要建立一种指向于学生的价值取向,建构一种“生本”的教育哲学,这会比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更重要。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使人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而不能使人成为一名具有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引路人。用孩子的心和尺度定下规矩,用真正的专业和信任处理违规,用回到生命本质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引导学习。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这些鲜活的、富有朝气和个性的学生及其生活经验是使教师保持专业状态的根本保证。正如范梅南所言,其在与孩子们相处时培养和形成了一种教育智能与教育机智。教师只有活在学生的评价中,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从教育中获益。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他人之一,教师要想对学生的人生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就要处在专业“状态”中。因此,教师应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做“正确”的事的本领。活在学生评价中的教师,面对学生所做的事情可以分为“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即是做“该做的事”。教师的行为“应该如何”是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对教师的规范要求,而且这种规范要求并不以教师的主观认同为要件,是身在教师本真状态中的人必须做到的。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行为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期待,这种学生期待的行为是教师行为的“应然”状态,并以一定的强制力对非专业的“实然”行为的改造作为保障的。

四、改善关系状态:随学生之“安舒”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师生关系的根本,还原了人与人的本真关系,即“教师活在学生评价中,学生成长在教师评价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和评价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行,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天津南开学校的创办人张伯苓校长有一次在操场的角落里看见一个学生在吸烟,于是把他叫到校长室来进行训话:“南开学校是不允许学生抽烟的。抽烟是恶习,抽烟浪费钱,荒废学业,损害身体。”当时,这个学生面对校长办公桌上的烟碟和雪茄,便直言到:“校长的话很对,谢谢校长的教育,我一定改,从此不抽烟!学生来学校,不只学老师的学问,也学老师的行为和其他一切!我本来不会抽烟,到这里看到有的教师抽,我……”张伯苓突然明白了,他毅然决然地说了一声“好”,便把烟碟、雪茄扔进痰桶,自此以后,为人师表的张伯苓再不吸烟。

就像“婴儿最轻微的哭声也能唤醒一名沉睡的母亲”一样,每个教师都有学生情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师生的评价关系不仅是一种认知关系,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种人际交往关系正如洛克对教师的告诫,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安舒与自由”。所以说,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往,教师对学生主动的指导、帮助、尊重行为会引发学生的信任、尊敬等行为的回应和构建;教师对学生的指责、惩罚、攻击行为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反抗甚至仇恨等行为的回应;教师的迁就、迎合、无原则退让行为会引发学生的随意、不尊重、放任等行为的回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必须明确自己应该建立正确的、合宜的相互行为模式,产生对学生行为建构的积极影响。当学生出现了不符合教师愿望的态度和行为时,在不违背教育原则和规律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自己,使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与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趋于一致,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能证明师生关系的亲密度、融洽度。有研究认为,“当学生行为多是积极的,如微笑、注意、点头,教师会表现出正面的行为;当学生行为多是消极的,如不专心、不注意、表情冷漠,则教师会更多地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积极的态度搞好课堂教学,由此造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如果课堂上学生神态冷漠,无精打采,或心不在焉,老师会产生挫伤感,或愤怒或放弃,都会使课堂气氛朝更消极的方向发展。”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做到让学生自由、安舒地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找到幸福的家园和贴心的师长。

五、坚持学习状态:因学生而改变

从古至今,师生都是共舞的舞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年长者的经验提升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鲜活的生命和思维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影响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我国历来都有表率、榜样教育的传统,对教师强调“修己以敬”“修己正身”。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成为榜样,要做得更好。荀子强调教师要做到: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表述有条理。朱熹强调,作为师者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王夫之对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要求:“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行“正言、正行、正教”,他本人也是时时检查自己,反省自身。现代社会则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iebeam)早年曾经指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学生推着老师前行,为学生而改变自我,教师的角色行为、个性行为与学生的评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个“帅哥”,深得学生喜欢。他大胆改革,在教室的后墙上设一块“自留地”,学生有什么心事或对自己、其他任课老师和学校的意见都可以写在纸上贴上去,他看到后总会第一时间回应,涉及自己的“问题”立刻自我整改。如有一个学生对他的发型提了意见,认为他不该理太过成熟的“二八”式头型,希望其换一换发型,显得年轻时尚。虽然学生没有署名,但是这位教师从字迹中看出是谁提的意见,他虚心接受并不动声色,当第二天重新换了个新发型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吹着口哨为他鼓掌欢呼,特别是提意见的学生特别兴奋,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向童年学习、向童年回归,谦恭地面向儿童的世界,是教师状态的全面呈现,因此,老师要“读懂学生”。成人的精神应该向童年回归的思想,在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论述里都可反映出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感慨道:“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世界的真、善、美。童心、童趣、童话、童真则是真、善、美的源泉。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天性具有圣洁的本性,他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作为,……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成功的教师应该是怀有一颗童心、说一口童言、保持一分童真和童趣的“大孩子”“老孩子”。儿童没有受到玷污,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他们可以是成人的“父亲”。因此,教师放弃成人的智慧以便拥有儿童的智慧。

教师把心交给孩子,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说:“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教师为此必须树立“学生”意识,尊重、接受和理解“他者”学生的相异性,重视其外在性,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地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作为被评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可以通过淡化自我权威意识、确认学生“他者”性价值、重视与学生交往的实践,不断生成、提升“学生”意识。

六、活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存在统一的“教师本真状态”中

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事物所以非存在的尺度。”这里,是否可以延伸出这样一个命题——“学生是教师所以存在的尺度”。当然,教师不能丢掉自己的尊严、“方式”去迎合学生,“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教师也不能被学生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要求所“淹没”,因此“死”在学生评价中。“小孩不小”,教师个体应该常怀敬畏,化润生命,敬畏孩子的圣洁,秉持“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理念。

教育过程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教师是“一个痛苦的人与一群痛苦的人,在相互折磨”,教师对学生影响界限还不够清晰。教师是一个角色,是一个马甲,但这个马甲穿久了,人们就习惯时时、处处从这个角色去看、去说、去做。在面对学生时,教师便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教师状态。但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角色教师,是一个爸爸或妈妈,是一个丈夫或妻子,也是一个同事或朋友……,脱下马甲,在自我世界里,教师也许会生活得更轻松、更真实、更快乐。个体教师要回归本真之境界,就要在趋向教师存在的统一状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世界、自我世界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一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杨小秋)


相关文章
·班主任工作总结01-06
·有效课堂教学的10个策略(最全指南)11-19
·可观察/可检测/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设计12-07
·一位教研员对翻转课堂的批判12-31
·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08-11
·推门听课势在必行03-20
·用专业的心 做专业的事10-11
·人生与棋局10-24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常见问题总结及对策07-20
·打动学生的心灵,只需要下面这20句话10-09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