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8-09-04 15:09: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的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学社会互动理论、文化学理论和教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构建意义与价值、构建目标与指向等理论研究,并且全方位、多角度、扎实地开展了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实践研究。

  “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成果公报
  苏州市第十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的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学社会互动理论、文化学理论和教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构建意义与价值、构建目标与指向等理论研究,并且全方位、多角度、扎实地开展了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希望通过 校园信息文化的打造,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发展内涵,满足学校在数字化时代即信息时代的立身和发展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结论和研究方法
  1.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⑴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
  在研究了文化、信息文化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后,我们认为校园信息文化是学校教育领域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孕育的新文化,是指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校园信息文化分为技术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四大块,每一块内容中都包含相应的理念、机制、制度、行为和结果等部分。
  ① 关于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主要由下列要素组成:
  校园网平台、网络阅览室和网络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工作室。技术文化的构建研究重在积累信息科学知识、培养信息情感意识,它是校园信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主要为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更为现代化、透明化、即时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② 关于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构建研究也可以称为学科文化构建研究,它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的重点。它主要指在新课程、教会学生学习等理念的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探索形成“课程整合模式”等成果,借此改造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知识文化的构建,需要网络环境和一定容量的信息资源库。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现、鉴别、重组、加工、利用信息资源去解决学习问题,并在同时学会学习和创新;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并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利用好信息资源。知识文化的构建研究重在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情感意识。
  构建知识文化的具体研究工作由各学科教研组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根据学科教学活动的常规环节,知识文化构建研究按照“网络化的电子备课” 、“网络化的课堂教学” 、“网络化的长期作业” 、“网络化的评价方式”这四环节来推进。
  ③ 关于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构建研究主要指在学校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学会做人、认真做人,探索形成“数字化德育大框架”等成果。将德育工作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可以更全面地推进学生精神成长。同时,在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精神成长。师生精神境界的共同提高是打造校园文化、塑造校园精神的关键。精神文化的构建研究重在养成信息伦理道德。
  在具体操作时,由学校的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心理室协作,主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进行构建。
  ④ 关于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的构建主要指在人性化服务、无为而治的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和后勤工作的实践活动,探索形成“数字化管理网络”等成果,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文化的构建重在营造信息文化的宏观环境。由于管理者需要确立服务意识,所以,我们也将管理文化称为服务文化。
  根据我校现有的管理网络,我们将数字化管理网络分为数字化行政管理、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教育管理(即数字化德育工作管理)、数字化后勤服务等方面。
  ⑵校园信息文化的主要特征
  ①校园信息文化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具有高科技性。
  ②校园信息文化具有高时效性。
  ③校园信息文化具有公开性、开放性和广泛性。
  ④校园信息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性。
  ⑤校园信息文化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⑥ 校园信息文化具有教育性和导向性。这是校园信息文化与社会信息文化最显著的区别。
  2.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
  ⑴是推进校园信息技术良性发展的需要。
  ⑵是更新校园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需要。
  ⑶是提升校园传统文化的需要。
  ⑷是创造全新校园文化形态的需要。
  ⑸是培育信息社会人才的需要。
  3.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目标与指向的研究
  我们认为,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主要目标和最终指向就在于培育学生、教师、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 Information Literacy)。我们认为信息素养是描述个体信息能力状态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在信息时代的综合信息能力。具体而言,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信息(思想和知识)检索、获取、分析、组织、处理、利用、创新、发布、传播、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它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不定期获得的。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素养的价值、体系结构和评价标准。
  ⑴信息素养的价值
  ①解决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支撑终身学习。
  ②跨越时空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调整文化结构。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④发展人的社会性,完善人的本质。
  ⑵信息素养的体系结构
  我们将它的体系结构确定为: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
  信息情感意识也称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在信息活动中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
  信息科学知识是指个体了解和掌握的与信息有关的一切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个体有效利用信息设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获取和存储自己所需的信息,对已有信息整理、分类、鉴别、筛选、组织、处理、加工、利用、展示、发布、传播、交流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运用该种能力的一般顺序是: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多种信息源中,有效地检索、储备有关信息;对信息主动鉴别、客观评价、区别对待,批判性地思考;将有用信息内化,修正充实原有思想,创造新思想,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等。在信息处理能力中,个体的创新思考能力是核心能力。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信息伦理道德是把传统道德的一般原则引入网络领域,有助于克服网络时代价值观念混乱、网上道德迷惘等现象。
  在上述构成中,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是个统一整体。其中信息观念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
  ⑶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在现实信息活动中,信息素养的上述内容可以转化为一些具体要求和标准,以方便个体在信息活动时参照贯彻。我们提出了具有本校特点的 40多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这40多条标准又转化为10个通俗的问题,方便全校师生参照使用:问题是什么? — —焦点;怎样发现? — —寻求信息策略;获得了哪些? — —信息分类;哪些是有用的、重要的? — —信息选择;怎样组合它们? — —信息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 —问题解决;谁想知道 ? — —信息发布和交流;他们怎么说? — —信息活动和成果评价;我已经学到了什么? — —信息和知识更新;我给了他人什么? — —社会责任和价值评价。
  4.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实践研究
  ⑴技术文化的构建
  根据我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实践研究分为这样几部分:①校园网平台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升级;②网络阅览室和网络教室的建设与完善;③数字化办公室的建设与完善;④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完善;⑤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与完善; ⑥ 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工作室的建设与完善。
  回顾技术文化的构建过程,我校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升级、循序渐进,实惠、实用、实在,不片面追求高水准,不追求一步到位。每一步资金的投入,每一次技术的升级,每一回技术文化的跃升,目的都是为了给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我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优势是:我们拥有自行研制开发、自我更新维护、具有十中特色的校园网。正是在卓有成效的校园网建设提供的技术前提下,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学校各学科、各部门、各领域的全面整合活动才有了今天的许多成果。
  ⑵知识文化的构建
  知识文化的构建实践也就是“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这部分研究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阶段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工具的阶段。
  上世纪 90年代中后期,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视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工具,并进行了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和测试工具的实践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最大的遗憾是:将学生与丰富的现实资源、真实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21世纪,我们更新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并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工具的实践研究。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学科教学中,开发信息技术的更多功能,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在运行整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努力实现教学和学习革命。运行该模式实现教学和学习革命的过程,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网络化的电子备课;网络化的课堂教学;网络化的长期作业;网络化的评价方式。
  网络化的电子备课是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彼此激励和个性设计的统一,是教师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革命。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化的长期作业是生成问题、利用资源、合作探究、真实领悟、深刻理解、自主解决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的革命。网络化的评价方式是传统与现代、定性与定量、结果与过程、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综合,是肯定方式、激励机制和榜样模式的革命。
  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交互性的和谐统一是构建知识文化的宗旨,也是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⑶精神文化的构建
  精神文化的构建研究主要通过这些途径进行:①政教处、团委的教育途径;②电子化的人文关怀;③网上心理辅导;④网络交流通讯功能的利用等。
  政教处、团委通过网站建设和相关的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如班级主页设计大赛、“ e-学习社区”,“十中电脑节”,“远离网吧,健康生活”签名等活动,把学生喜爱计算机和网络的能量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在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做个文明人、健康人、聪明人、现代人,构建健康的精神文化。如今,我校的每个班级都制定了班级网络文明公约。
  电子化的人文关怀主要来自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管理者,他们都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利用 QQ、MSN、雅虎通等网络交流通讯功能,将它们开发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新阵地。
  网上心理辅导借助网上心理咨询区、网上自助、网上家长心理学校等方式,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
  在构建精神文化,搭建数字化“德育大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平等性、人性化、实效性的原则。
  ⑷管理文化的构建
  管理文化的构建研究主要包括①行政管理;②教学管理;③班级管理;④后勤服务四个方面。
  管理文化的构建主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向教师、学生、家长开放,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开放化、透明化、高效化、现代化。它可以使传统意义上的被管者、被动者成为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改变着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模式,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着学校管理的全面人性化,确立管理层的服务意识和管理对象的主人意识。让教师和学生感受来自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人文关怀。
  5.构建校园信息文化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⑴构建校园信息文化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⑵构建校园信息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⑶构建校园信息文化与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
  ⑷构建校园信息文化与学生课外活动、课余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
  ⑸构建校园信息文化与发扬传统文化优势的关系。
  6.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哲学研究法等。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1.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⑴初步界定了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形成相关的理性认识
  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领域,校园信息文化的研究是个空白点。我们对校园信息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围绕着校园信息文化的主要特征、价值、主要目标和最终指向、构建内容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对校园信息文化的认识。在研究中,我们还将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作了认真的比较。
  ⑵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整合”等模式
  目前,提倡信息素养的人很多,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评价信息素养的具体标准等方面的成果不是很多。何况,几乎找不到适合本地本校的现成模式,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我们认真分析学校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师资优势、学生优势、文化优势,认真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目的、定位、趋势、手段、方式,模式,基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整合”等模式。
  ⑶大致形成了具有我校特点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通过研究,我校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许还不完善,不具有普适性,但它是我们在分析本校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代表了我们的思考和认识,目的不是要甄别师生信息素养的优劣,而是要促进我们改进工作,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
  ⑷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在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指导下,在领导的亲自带领下,在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在教师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大家普遍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生活的习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已经悄然形成。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某天没有了电脑、没有了网络,我们如何开展日常教育活动。
  2.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⑴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校有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是浸润于吴文化百年的名校和老校。校园信息文化的构建为学校本土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国际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精品化发展增添了新内涵,力争达到传统和现代双赢的局面。这些为兄弟学校研究文化、为其他老校名校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提供了一些借鉴的素材。
  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感性素材
  我校构建校园信息的立足点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论这种发展是课堂实践层面的,还是文化研究高度上的,强调都是自己的特色和实用性,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这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的研究所得、研究突破、解决问题的过程、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有关专家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个案素材和感性材料。
  ⑶在教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
  我校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研究是实践“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表现。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实、学生成材的需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让学校这个教育的专门机构更好地体现文化的先进性,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⑷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在构建校园信息文化时,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技术文化时,尽可能做到方便操作、方便使用,体谅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迫切心情;技术升级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知识文化时,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独到见解,将全体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努力目标。在构建精神文化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实现知识积累和修养提高的协调发展。在构建管理文化时,始终追求开放化和人性化,推行“无为而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差异,将人文关怀温暖每位教师、每个学生。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1.成果的社会影响
  ⑴校园网在江苏省创出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校的校园网 — —苏州十中数码校园,是苏州市十大优秀校园网站之一。我校在省 OEH实验学校研讨会上多次介绍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经验。每年,都有大批来自各地的兄弟学校的教育代表团参观我校校园网。 2004 年 4 月, 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部分领导来我校视察教育信息化工作, 领导们 在听取 我校汇报并浏览校园网后 给予了 高度评价。
  ⑵多次示范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我校教师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内容的特点、学生思维的水平,按主题、分类别进行了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我校自主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针对性强,富有校本特色,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研讨会上展示使用,受到有关专家和教师的肯定和好评。 2003年5月,我校165个自主开发的多种教育教学资源还获得“苏州市教育与学习资源库评比活动”一等奖。
  ⑶资料齐全、服务到位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江苏省现代化图书馆的典范
  我校的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信息与知识的库房,是方位延伸、多功能发展的数字化信息中心,是“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
  ⑷对周边兄弟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我校自我酝酿规划、自我维护更新的校园网,自行开发设计、不断修改完善的学科资源库,运用多种途径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实践,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构建网络化德育大框架的尝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行数字化人性化管理的活动,在苏州地区树立了百年老校名校走信息化发展之路的良好形象。
  ⑸在家长、社会等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
  在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借助“成绩查询系统”、“电子通讯工具”等方式了解学校发展、参与管理。学校在家长和社会心目中确立了的良好形象。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网。
  2.苏州市第十中学自主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苏州市第十中学自主开发的成绩查询系统。
  4.苏州市第十中学自主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
  5.课题研究成果汇编:研究总报告、实践报告、工作报告、子课题组报告、课题论文集,共计20多万字。
  部分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市级刊物。
  总课题组的 《立足信息素养,搭建信息平台》被收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写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大全》第二期, 4000 字;《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被收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写的《 2004 ? 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秀文集》, 15000 字。
  子课题组的《用几何面板研究 1999 高考理科第 23 题》发表于《数理天地》 01 年第 2 期 , 2500 字;《电脑应成为探索数学妙趣的能手》发表于《数学教育学报》 01 年第 3 期, 4000 字;《把多彩和快乐还给语文课》发表于《教育与信息化》 02 年第 3 期, 4000 字;《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影响 》发表于《大众心理学》 02 年第 5 期, 3500 字;《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发表于《大众心理学》 02 年第 8 期, 3500 字;《 CAI 更是一种思想》发表于《信息技术教育》 03 年第 9 期, 2000 字。
  此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问题:
  1.部分培育信息素养的活动还停留在自发状态
  部分教师对于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理性思考不多,未能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指导作用,且研究的成果意识不强。
  2.学科间、部门间发展不平衡
  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参差不齐,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更主要是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先进理念重视不够等。
  3.如何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教师工作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教育管理手段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校园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为此,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
  1.争取更多的专业引领,加大理论提升力度
  争取更多的专家引领,将培育信息素养的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将实践层面的成果提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 2005年,拟出版《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成果汇编》一书。
  2.子课题组制定更为具体的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目标
  设想每个子课题组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中,要认清薄弱环节有的放矢。
  3.将校园信息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大体系
  正确地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形式,将校园信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在一定度的范围内使用信息技术,让校园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构成全新的校园文化。
  4.比较校园信息文化与社会信息文化,挖掘校园信息文化的教育潜力
  社会信息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视线,今后在强化教育功能和主导功能的同时,寻找更加适合青年学生的内容和形式,发掘校园信息文化的教育潜力。

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教研基本范式的研究”课题12-21
·中学英语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12-07
·如何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09-04
·“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结题报告09-04
·如何原创命题07-18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四种意识03-04
·高二年级英语分层教学研究中期报告04-11
·如何搞好教研活动12-17
·课题研究超详细入门教程09-04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附部分学科案例)08-15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