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集”真的有用吗?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6-12-09 21:57:00
查看次数:

内容提要:老师讲解的是一个已经被验证过的事实,他仅仅是告诉你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但是你自己没有亲自走过。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常看到这样的抱怨:

一、上课听懂了、课后做错了

二、当时做对了、后来又错了

三、平时都会做、考试出错了

听懂不是因为自己聪明,而是老师讲的有条理。

老师讲解的是一个已经被验证过的事实,他仅仅是告诉你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但是你自己没有亲自走过。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所以说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作为学生,思维参与最重要——自己推导一遍、自己讲一遍(不是背一遍)、自己做一遍(当堂考考自己)。能否说清:关键词是什么、核心点是什么、彼此之间是如何关联的。

第二、作为教师,学会提问最重要——设问、“是不是”、“对不对”、填空式这样的问题最没用。给个变化的情境、提一个相反的假设,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深入的思考。

第三、最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一篇文章中分析的好: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看每个解题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还要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简言之即:会描述问题、会分析条件,这是核心。

武侠小说里,师父就是那个点点滴滴教了你几十年,你不过是个武师,而偶遇大师几句话点拨,就瞬间出“术”入“道”、最后修成宗师。这个“道”,其实就是让你宏观系统地重新认识那些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这才是思维晋升的关键。

所以说,第一次学习新的知识,要做到这几点:

一是问“不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何不再问”(这是今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要有这样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

二是问“关键是什么”,把我们看到的知识比作ABC三个点,这些就是我们感觉自己“听懂”、老师“讲明白”的。我们不知道、蹩脚的老师没讲到的,恰恰是这三个点之间错综复杂的那些“线”,也就是它们的关联方式和可能性。

很多人都强调整理“错题”。真的有用吗?

其实最该整理“错题”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学生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从诸多错题中“总结”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否则,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我不知道这个整理错题的“方法”从何而来——估计是极少数学霸的经验,被一些不专业的老师拿来当宝,成为自己偷懒的借口。

当时对了,过后又错了。不外乎两个可能:

第一、知道是什么、不深究“不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是”

老师讲的很到位、学生听得很认真。基本概念原理默写人人过关。看似清楚,其实未必。

我们中国人的认知有基因上的不足,那就是:你别给我扯东扯西,直接告诉我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只要是“正确”结论,他就坚信不疑,更要命的是,他完全不再分析这个结论究竟“正确”在哪里,这就像说某人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可是有几个人看得懂他说的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探求“真理”,但是一摆在面前,我们反而不再深究。

所以说,我们中国学生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要学生记住它“是什么”、而从不追究它“不是什么”。

例如有个“阿基米德原理”:在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作用的合力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流体重力,方向竖直向上。课后我问一个孩子:如果是一块海绵浸入水中的话,这个原理还适用吗?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懵了。

第二、懂“道理”、会“套路”,最容易造成“学会”的假象。

大部分时候,我们学东西的基本路子是:看原理公式、看例题推演,接下来就是套用、套用、再套用。熟能生巧不假,但是熟也能生“拙”,因为孤立理解,不解精髓,势必生搬硬套,一旦遇到综合性、灵活性高的题目,就会步入死局。

建立结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森将知识划分为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即以概念和技能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为基础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图式化的模式知识)。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描述清楚问题及其条件和情境的限制;

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评价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调整解决方案。

很多孩子,平时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是一到关键时候就“掉链子”,除了心理压力疲劳作战这些非智力因素,一定是在上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最后再说补课问题

成绩不好就补课,几乎成了学校和家长的固定思维。

什么叫做补课?绝大部分是:把先前没做好的事情再做一遍,无论多么牛X的补课,本质上都是换个法子做这件事。有点像什么?就是你吃这碗饭姿势不对,再吃一遍!

其实在学校混到只好去补课的学生,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真的没吃饱的,他要补的可能更是再来一碗鱼汤。第二种是学不好的。这些孩子大半是缺了这几样东西:

1、阅读量小,阅读习惯技巧基本为零。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对口语还是书面语,理解力都跟不上。读题自然看不清也看不全条件和问题。

2、注意力差,上课只用半只耳朵,连完整的信息录入都做不到,更不用说重点、难点、疑点。所以记忆力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3、作业不用心,稍有困惑就急着查百度、问答案,往往作业时间还用得多,因为大部分时间游离于功课之外。

其实说什么学习方法、什么错题订正,这三样都做不到,补什么都没用。


相关文章
·可以简单复制的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11-20
·学习计划DIY11-30
·英语文章背诵方法08-18
·高考临近,如何训练考试做题速度?05-12
·学外语最好用的方法12-13
·北外教授谈如何学英语06-30
·2012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全攻略03-21
·杨澜是如何学习英文的11-30
·高三学生战胜学习疲劳的方法11-03
·高考英语149分的秘诀12-10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